走进青岛
标杆企业考察

海尔创客案例,“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化转型

371944_20140529182401571

 

“新常态”无处不在,海尔应对有其道。

但是,今天我们只讲三个故事。

故事一:巨商汇三月内主动下架了2000种产品

负责海尔网上销售的巨商汇公司董事长李华刚观察到,从去年3月起,在巨商汇网上平台销售的3200种海尔产品,在三个月内急剧下降到1200种。那2000种哪里去了?由于长期没有市场,被主动下架。

海尔,旧产品出局恰是新产品的契机。海尔传统彩电出现积压后,他们通过收集用户意见,去年10月推出海尔阿里智能电视。这款电视能具有网上购物、看高清晰电影等多个功能。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共销售50万台。今年,传统电视的35人团队已解散,其中32人进入智能电视团队,由此将人力资源集中到最有市场的产品上。

去年,通过不断有产品出局,海尔共有1200多种款型升级换代。

故事二:“80后”小伙定制“浪漫”洗衣机

新常态下一个巨大变化,是消费进入个性化、多样化时代,个性化产品能产生“家里虽有,但还会买”的效果。

今年元宵节是情人节的第二天,青岛市民刘伟送给妻子一件特殊礼物:一款筒盖上印有他们结婚照的洗衣机。刘伟家里本已有洗衣机,但当他在海尔网站了解到个性化开发功能时,“80后”的他立即在网上定制了这款“浪漫”的洗衣机。

洗衣机的款式方案,是刘伟通过互联网与海尔研发人员一起设计的,然后交付海尔的互联网工厂生产。“互联工厂”名不虚传,不久的将来,个性化定制者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的视频,随时看到自己的定制产品在车间的生产情况。

当前个性化定制市场有多大?海尔人说无法估量,他们现在建了四个互联工厂。仅沈阳冰箱互联工厂,就可支持500个型号的大规模定制。

互联工厂接近于德国人提出的“工业4.0”,它有一个特点是智能化生产、效率高。海尔滚筒洗衣机的内筒智能生产车间,原来有90多名工人,现在只有一名,原来年产50万台洗衣机,现在年产120万台。

高明的商家不但及时满足用户当下需求,还要放远眼光,引导消费潮流。去年6月,海尔在研发免清洗洗衣机时,有用户在网上提出,用洗衣机代替手工虽然方便,但还是费事费时,能否开发一种模式,不用洗就能保持衣服洁净。现在海尔正按这个思路进行研发,预计3~5年内将有新产品问世。

故事三:一台洗衣机,在网上90万人次互动

四个人主导开发的一款洗衣机,去年6月底上市,半年销售20万台、销售额达7亿元;今年预计销售100万台、销售额将达40亿元。

这是海尔“免清洗用户小微”创造的奇迹。四人中,小微主孙传滨年龄最大,32岁。

这款免清洗洗衣机是这样开发出来的:四名成员在网上广泛收集用户信息,形成产品方案,然后一人与“设计小微”联系研发,一人与“线体小微”联系生产,一人与“虚实营销小微”联系网上销售和地面销售。

这些小微其实就是原来洗衣机厂的不同部门,现在每一个都是独立核算的市场实体——海尔集团对小微企业让渡三权:经营权、用人权、分配权。作为回报,小微企业开发出新产品,海尔都占有一定股份。

免清洗洗衣机正是这样的产物:洗衣机内桶容易积塞污垢,清洗非常不方便,多少年来没有人解决,多少年来为用户所抱怨;这次,“免清洗用户小微”在网上与90多万人次互动,收到800多个方案,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
(90万人次互动“共创”出来的洗衣机)
免清洗洗衣机卖得好,“免清洗用户小微”和其他小微获得不菲的“超利分享酬”。但孙传滨和他的创客们曾有两个月,每个月只拿2000元的“基本酬”。

这源于海尔的“用户付薪”政策:小微企业的收入来自市场,如果在某个月小微企业没有销售收入,集团只给每人发放月均2000元的基本酬,保证基本生活;从今年4月起,基本酬取消。小微挣到钱就吃饭,挣不到钱则“挨饿”,连续挣不到钱就地解散。

这种看似残酷的驱动机制,让每个小微都睁大眼睛,快速寻找市场、开发新产品,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像免清洗洗衣机这样的奇迹。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青岛企业考察 » 海尔创客案例,“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