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打败它所有的竞争对手,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因此,对抗不如对话,竞争不如竞合,为了共同获取市场资源,考虑的是怎么样给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形成“竞合”的关系,最后达到双赢的新模式。
“竞合”,即竞争中的合作,是21世纪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趋势,其基础是优势互补,其方式是资源互换,其结果是双赢发展。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快的情况下,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从全球的角度进行市场营销战略开发,可是由于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和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各不相同,企业在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必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陷阱,如果能够和当地的企业开展合作,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则可以实现企业双方的战略意图,既节省成本,又减小了风险,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多的机遇。
2002年1月8日,海尔集团与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一个新公司——“三洋海尔株式会社”。该公司将以中日两国市场为基础,在网络时代互换市场资源,建立一种新型的竞合关系,以期创造更大的市场。海尔历史性地进入日本市场,标志着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阶段。
海尔三洋达成“竞合模式”是有一定的前提的,首先,他们采取的都是全球化和国际化战略,他们需要把他们的产品打到全世界。第二点,双方各有优势,如果进行全面的合作,就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和市场资源的共享,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说,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500强,提供的产品款式等具有非常强大的实力,而三洋在基础的元器件如集成电路制造方面在日本的实力也是数一数二的,如果以最强的产品款式配以最强的基础元器件,那么制造出的产品必然更加完美,以这样一种优势互补的方式,向世界的消费者提供更好更新的产品,这就是强强联合的目的。
三洋和海尔实际上也是很大的竞争对手,但是他们双方达成了一个共识:他们的竞争并不在三洋或海尔,也不是必须要一方打倒另一方,因为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打败它所有的竞争对手,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因此,对抗不如对话,竞争不如竞合,为了共同获取市场资源,考虑的是怎么样给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形成“竞合”的关系,最后达到双赢的新的模式。
两国市场各有着不同的特性,对方难以掌握特点,但通过合作之后,双方的用户资源就可以进行共享,通过双方在本国的强大的销售渠道,创造更多的用户,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技术等多方面的合作。这样就节省了很多在异国开辟新市场所需花费的投资、时间和精力,从而达到高效高速扩大产品的市场的目的。日本是全球公认的家电产品最难进入的市场,为了顺利进入这一市场,海尔率先创造了被舆论称为“亚洲模式”的营销方式。
2002年1月8日,海尔通过与日本三洋公司竞合的方式,由海尔品牌家电透过新合资成立的“三洋海尔株式会社”全面进入日本家电市场,并以与日本名牌家电相当的价格初步树立起海尔品牌的美誉度;与此同时,三洋电池透过海尔强大的营销网络在中国市场销售,从而达到相互进入对方市场的目的。通过这一策略海尔产品也打开了中国台湾市场。2002年2月20日,海尔与台湾声宝集团宣布竞合,双方相互代理彼此品牌,并相互OEM互补合作,零部件相互采购,展开策略联盟及投资合作,达到资源相互整合的目的。
三洋和海尔的合作涉及了以下几个领域:
第一、双方合资建立“三洋海尔株式会社”,与先前已建立的海尔日本株式会社紧密合作、共同负责海尔品牌家电产品在日本的销售和品牌推广,致力于向日本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家电商品;
第二、利用海尔在中国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广泛的营销渠道,在中国销售三洋生产的三洋品牌商品;
第三、在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供应上进行协作;
第四、在技术和人员交流上进行合作。
海尔集团张瑞敏谈到双方将如何进行技术合作时,是这样说的:“这首先取决于双方在市场上合作的效果。任何技术都要看其市场效果,海尔三洋合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市场,只有产品赢得消费者喜爱,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新的技术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迅速其实不是因为实力,而是因为机遇起了重要的作用,除改革开放的政策外,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也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所以虽然当时中国企业竞争力不强,但还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然而,入世以后,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都变成了国际化的公司,但所有到中国来的外国企业并不是为了要消灭中国企业,而是冲着中国广大的市场空间来的。
“竞合”一词描述的是市场经济中各主体之间所存在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动态关系图景。按照竞合思维,那种将企业外在力量只看成是竞争性,或者只视为合作性,都有点太过静止片面。入世前,我国的众多媒体一片“狼”来声,从而将入世后可能面临的冷酷竞争一面,夸大宣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入世后,人们才发现,全球化除了引来竞争,也伴随着合作的机会。因为全球化就是本土化,跨国公司赖以生存的真正优势,还在于其与当地各方面所结成的良好的互惠共存关系。所以,未来将是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与竞争格局。中国本土企业只要保持并发扬自己特有的优势,就可以多吸收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在全球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羊”要想迅速地强大起来,重要的是要善于向狼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不要片面地追求做大、做强,更要注重做实、做细、做优,没有坚实的基础,大厦倒塌也是顷刻之间。如果中国企业形成了竞争性思维定势,总将眼光盯住对手,试图超越或击败对手,最终放弃了对于合作的探索,就会在快速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失去自我,迷失方向。
张瑞敏在与国外企业合作时说:“如果过去说与狼共舞,我想现在应该改一句话:与狼共生共赢!大家如果共同提高,都会有市场份额,都会取得发展。所以我认为如果不实施全面国际化战略,你没有道路可走。如要实施,你就要潜下心来改造你自己,提高你自己,这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如果再想有一次大的市场空间,没这个机会了,也没这种可能了。”
在当前我国商界竞争甚于合作的氛围中,如果企业能够通过经营模式创新,找到达成多赢局面的可行途径,那么就能获得更大的共生共存的“集群”发展的可能。在这方面,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达地区所形成的产业集群现象,就是这种竞合发展模式的最好说明。在这些出现产品集群的地区,往往存在着许多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规模不一的企业,它们密集分布于相应产业链上下游的众多环节上,相互之间形成了多重、多样的超稳定关系结构。正是在这种产业集群的结构环境中,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相互联系密切,学习模仿与创新改进的速度极快,具备了很强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能力,结果表现出了相对于其它地区更强的整体经营优势。